「如果我們老到不能再種竹筍,家裡的竹園要怎麼安排才好…..」最近父親提到了這件感傷的事,才驚覺到這個盛產品質優良竹筍的故鄉正在凋零中。
農友們的挖筍寶刀-- 從尋筍、挖土、割筍,全由這把特製採筍刀完成。
五寮這個小村落,現今9成的居民家中都有種竹筍,春天是桂竹筍季節,夏天盛產脆甜可口的綠竹筍,冬天則是風味絕佳的孟宗筍,其中又以綠竹筍最為有名。因為緊鄰桃園復興鄉,擁有得天獨厚的水質、土壤和氣候,所生產的竹筍特別受到歡迎。
台7乙線上、五寮尖下的竹筍之鄉--五寮
種竹筍是件辛苦事,若要種得好,需要體力、技術和經驗兼備,所以算是農產品裡的高經濟作物,大約30年前才開始成為這個小村落的主要經濟來源。如今這些竹筍達人中,50歲以上應該約占7、8成,有不少已經是6、70歲的阿公、阿嬤級。因為很辛苦,所以這些達人們通常不希望下一代留下來「做山」,只是望著辛苦大半輩子的竹園,內心又不捨看它荒廢,總是做到不能做。也許常勞動的關係,在這裡遇到70歲以上的筍農算稀鬆平常。
白髮蒼蒼的筍農反而常見
過往夏天的中午,北橫路邊的這個小村落,總是熱鬧非凡,各地來的菜販在這裡和筍農們上演喊價拍賣綠竹筍的戲碼。只是從五年前的夏天,這個市集已經步入歷史。逝了,筍農和菜販隨著時間減少。老了,產量和銷量跟著縮小,應該不到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吧。現在交易大都改成約定制,也就是各自協商好固定交易對象;不然就是農友自行拿去菜市場賣。筆者家裡最高峰時,平均每天可以產出4、5百斤以上的綠竹筍,現在只剩1、2百斤。而父親的兄弟加堂兄弟原本有5個人在種,現在只剩家父1個人而已,家族中我這輩則完全沒有人繼承。
中午時間一到,農人將竹筍陳列在市集等著和大台北地區的中、大盤商喊價 (這市集已在五年前結束)
比較和比價後,交易雙方有共識便秤重算錢,完成交易(這場景已看不到了!)
竹筍的收入不好嗎? 如果對比現在22K的收入,是遠遠超過。甚至父母現在的總收入比我們夫妻兩人的還高一些,即使產量剩原來的三分之一,單價卻是原來的2~3倍。也許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,務農是比不上上班和做生意的;也許需要日曬雨淋的,但隨著時代的變遷,加上食安問題,台灣的農業算是一個很有前景的產業,就看願不願意做、如何做。
這個週末晚上8:00開著車從三峽往五寮老家走,路上車子還真是冷清,不少人的地已經被「外面的人」買走蓋度假農舍,家裡的筍園將何去何從呢? 思考中… 而這應該是很多農家或傳統技藝所面臨的難題。
有機會品嚐竹筍時可別浪費了,以這趨勢持續下去,要吃到的代價恐怕只會越來越高。
留言列表